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6章 夔门凿记:一斧一凿间,人与水的千年博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山下的土地上种庄稼,在河边盖房子,炊烟又重新升起,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整个古蜀慢慢变得热闹起来。后来,人们给这个缺口起了个名字,叫“夔门”——“夔”是古代传说里一种像龙一样的神兽,据说它“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而夔门这里的水流湍急,声音像打雷一样,人们就用“夔”来给它命名,既敬畏水流的力量,也纪念大禹凿门治水的功绩。
    nbsp可每当有人站在夔门旁边,看着奔涌的水流,还是会想起那个老问题:大禹凿门,到底是命运的妥协,还是人的野心?
    nbsp说它是“命运的妥协”,好像也对。毕竟,在那个年代,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没有先进的工具,没有科学的知识,只能靠着经验和力气,一点点地跟自然较劲。大禹没有想着“把水赶尽杀绝”,没有想着“让水永远不泛滥”,而是顺着水的性子,给它开了一条路,让它顺着路走。这不像“征服”,更像“和解”——承认人拗不过天,但人能找到和自然相处的方式。就像现在的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不会硬着头皮跟它死磕,而是会想办法绕开它、引导它,找到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
    nbsp可要说它是“人的野心”,好像也没错。毕竟,在所有人都害怕洪水、都觉得“这是天注定的,没法改”的时候,大禹偏偏不信邪,偏偏要跟天斗一把。他用青铜钺、石斧,在坚硬的山上凿出一道门,把原本横冲直撞的洪水,变成了顺着道走的水流。这不是“妥协”,是“改变”——改变了水的走向,改变了古蜀的命运,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它告诉人们,人虽然渺小,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一点点地改变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就像现在的我们,建水库、修大坝、挖运河,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水变得更听话,让自然变得更宜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大禹凿门,既是对命运的妥协,也是人的野心——是在承认自然力量的同时,不放弃人的努力;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不满足于现状。这种“妥协”和“野心”的平衡,才是最难得的。
    nbsp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充满了这样的平衡。比如,我们想努力工作,多赚点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野心”;但我们也知道,不能为了工作不顾身体,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要陪家人——这是对生活的“妥协”。再比如,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让他们有好的未来——这是“野心”;但我们也知道,不能逼孩子太紧,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这是对成长规律的“妥协”。
    nbsp夔门的门开了,洪水顺道走了,古蜀变成了“天府之国”。可这扇门,不仅仅是一道水口,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永恒命题——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那些看似无法抗衡的力量?
    nbsp大禹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妥协”或“野心”,而是一种更智慧的“共生”。他没有妄图将洪水彻底消灭——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妄想,就像现在的我们无法阻止台风登陆、无法让火山停止喷发;也没有放任洪水肆虐——那是对生命的漠视,就像看着家园被毁却无动于衷。他做的,是在“不可为”与“必须为”之间,找了一条中间路:承认洪水有自己的流向,却用凿山开道的方式,把这份“破坏力”引向了无害的地方。
    nbsp这种智慧,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就像长江上的三峡大坝,不是为了“拦住”长江,而是为了“调节”长江——汛期时拦蓄洪水,避免下游遭殃;枯水期时放水,保障沿岸灌溉与航运。大坝的闸门,和当年的夔门一样,都是人对自然的“引导”而非“征服”。再比如城市里的排水系统,我们不会指望用水泥把所有土地都封死来阻止积水,而是会修建雨水管网、保留湿地湖泊,给雨水找一条“走得通”的路,这和大禹凿夔门的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nbsp当年那些在盐山里挖出的贝壳,更像是给这份“共生智慧”加了注脚。它们证明,古蜀的土地本就经历过“海变陆”的巨变,自然的力量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地壳运动而改变形态,也会因为人的努力而调整轨迹。那些贝壳和盐矿搅在一起的模样,像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人在改变自然,自然也在塑造人——就像夔门的水流,既被大禹凿出的通道引导,也在年复一年地冲刷着通道,让它变得更宽、更稳固,最终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
    nbsp后来,有人在夔门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江关雄镇”四个大字。站在石碑前,看着滔滔江水从夔门流过,总能想起那些凿山的日夜——青铜钺与岩石碰撞的火花,村民们沙哑的号子声,大禹夜里对着水流图沉思的身影。那些画面,早已随着时光远去,但它们留下的精神,却像夔门的岩石一样,坚硬而持久。
    nbsp六、门的传承:从大禹到寻常人的“治水”
    nbsp夔门凿开之后,古蜀的水患少了,可“治水”的故事,却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水的脾气,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温顺得像绵羊,滋养着田地;有时候又暴躁得像猛虎,冲毁一切。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延续着大禹的“治水”事业,只是他们的“战场”,从巫山的山腰,变成了田间地头、村落河边。
    nbsp在巫山脚下的村子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修堰”的传统。每年春天,村民们都会一起去修整村里的灌溉堰渠——把淤塞的泥沙挖出来,把坍塌的堰坝补起来。这活儿不轻松,需要有人跳进冰冷的水里清淤,有人扛着石头垒坝,有人提着篮子运送泥土。可没人抱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堰渠就像村子的“血管”,只有把“血管”疏通好,田里的庄稼才能长得好,日子才能安稳。
    nbsp有个叫李老汉的村民,从二十岁起就跟着村里的老人修堰,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握锄头、搬石头留下的痕迹;他的腿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那是年轻时清淤时被石头划伤的。他常说:“大禹当年凿夔门,是为了让洪水‘走人;我们现在修堰渠,是为了让水‘听话——都是为了好好过日子。”
    nbsp有一年春天,降雨量特别大,村里的堰渠被冲垮了一段,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眼看就要淹了刚种下的秧苗。李老汉带着村里的人,连夜去修堰。那天晚上,下着小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只能靠手电筒的光照明。李老汉跳进水里,带头清淤,冰冷的河水没过了他的膝盖,他却一点也不在乎,一边挖一边喊:“加把劲!天亮前一定要把堰修好,不能让秧苗淹了!”村民们被他带动着,也都干劲十足,有人搬石头,有人和泥,有人垒坝,直到天快亮的时候,终于把冲垮的堰渠修好了。看着田里的水顺着堰渠排出去,李老汉坐在田埂上,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除了修堰渠,村民们还学会了“顺势而为”。比如在河边种柳树,因为柳树的根系发达,能牢牢抓住河岸的泥土,防止水流冲垮河岸;在低洼的地方挖池塘,既能在雨季存住多余的水,又能在旱季用来灌溉;甚至连盖房子,都会选在地势高的地方,远离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做法,没有大禹凿夔门那么惊天动地,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它们不是和水“硬扛”,而是和水“交朋友”,在尊重水的习性的同时,为自己谋得安稳。
    nbsp这种智慧,也传到了更远的地方。在成都平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用“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把岷江的水巧妙地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水用来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外江的水用来排洪。都江堰修好之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真正的“天府之国”。而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和大禹凿夔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顺着水的流向,给水下指令,让水为人类服务。
    nbsp现在,如果你去都江堰,还能看到当地的村民在每年清明节举行“放水节”。人们穿着古代的服装,模仿当年李冰父子治水的场景,打开闸门,让岷江的水流进内江。看着清澈的江水顺着渠道流向农田,人们会欢呼、会鼓掌,那场景,像极了当年大禹凿开夔门后,古蜀百姓欢喜的模样。
    nbsp七、门的回响:夔门里的时光与人生
    nbsp如今的夔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洪水出口”,它成了长江三峡的标志性景观,成了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站在夔门的观景台上,看着滔滔江水从两座山之间流过,感受着“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壮阔。
    nbsp有个叫小宇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夔门的时候,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他站在观景台上,看着江水奔腾而下,听着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忽然想起了课本里大禹治水的故事。他问身边的导游:“当年大禹凿夔门,真的是用青铜钺一点点凿开的吗?”导游笑着说:“是啊,那时候没有先进的工具,全靠人力。你看那夔门的岩石,上面还能看到当年凿击的痕迹呢。”
    nbsp小宇顺着导游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夔门的崖壁上,有一些深浅不一的凹槽,那是千百年前青铜钺和石斧留下的印记。他伸手摸了摸崖壁,岩石粗糙而冰凉,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凿山时的温度。那一刻,他忽然觉得,大禹和那些凿山的村民,离自己并不遥远——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坚持,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刻在了这岩石里,刻在了这滔滔江水里。
    nbsp小宇是个摄影师,从夔门回去之后,他决定拍一组关于“夔门与水”的照片。他一次次地来到夔门,有时候是清晨,看着第一缕阳光照在江面上,把江水染成金色;有时候是傍晚,看着晚霞把夔门的崖壁染成红色,江水泛着粼粼的波光;有时候是雨天,看着雨水落在江面上,溅起无数的水花。他还拍了那些在江边生活的人——有钓鱼的老人,有摆渡的船工,有洗衣服的妇女,还有在江边玩耍的孩子。
    nbsp在拍摄的过程中,小宇认识了一位叫张船工的老人。张船工在长江上摆渡了四十多年,对夔门的水流了如指掌。他告诉小宇:“夔门的水,看着凶,其实也有规律。涨水的时候,水流急,要顺着水的方向走;退水的时候,水流缓,可以靠近岸边。当年大禹凿夔门,就是摸透了水的规律,才把水引走的。”
    nbsp张船工还跟小宇讲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件事。有一年夏天,长江涨大水,他驾着船送一批游客过夔门。那天的水流特别急,船在江里像一片叶子一样摇晃,游客们都吓得尖叫起来。张船工却一点也不慌,他紧紧握着船舵,眼睛盯着夔门的方向,顺着水流的力量,一点点地把船驶向对岸。最后,船安全地靠了岸,游客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张船工说:“那时候,我就想起了大禹——他能在那么难的时候凿开夔门,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摸透了水的规律,再凶的水也能对付。”
    nbsp小宇把这些照片和故事整理成了一本画册,名字叫《夔门:水与石的对话》。画册出版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有人在画册的留言里写道:“看着这些照片,我仿佛看到了大禹凿山的身影,看到了那些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夔门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nbsp八、尾声:永远的“门”
    nbsp站在夔门的江边,看着江水日复一日地从这里流过,忽然明白:大禹凿开的,从来不止是一道山的门,更是一道“希望之门”——它让古蜀的百姓看到了摆脱水患的希望,看到了安稳生活的希望,也看到了人在自然面前,虽然渺小却能创造奇迹的希望。
    nbsp这扇“门”,也从来没有关闭过。它一直在那里,看着古蜀变成四川,看着茅草屋变成高楼大厦,看着小村落变成大城市。它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nbsp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现在的生活和千百年前的大禹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先进的科技,有了便捷的交通,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可仔细想想,有些东西其实从来没有变过——我们依然会遇到像“洪水”一样的困难,依然需要像大禹那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nbsp就像现在的我们,可能会遇到工作上的挫折,就像当年大禹遇到凿不开的岩石;可能会遇到生活中的烦恼,就像当年古蜀百姓遇到的水患。但只要我们像大禹那样,不放弃、不退缩,找对方法、找对方向,就一定能像凿开夔门一样,为自己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nbsp夔门的江水还在流,它会一直流下去,流向下一个千年,再下一个千年。而大禹的故事,也会一直传下去,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手上有力量,就能像大禹凿开夔门那样,为自己、为他人,开辟出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这,就是夔门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人与自然、人与命运博弈中,最动人的答案。
    喜欢。

第266章 夔门凿记:一斧一凿间,人与水的千年博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