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巴蜀海记:藏在四川盆地里的远古汪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开篇:田埂上的时空对话
nbsp站在成都平原的田埂上,刚下过一场小雨,脚下的黑土裹着湿润的气息,一踩一个浅浅的脚印,泥土里还混着碎碎的稻壳——那是上一季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痕迹。耳边是稻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呱呱”声裹着水汽飘过来,偶尔还能看见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悠悠地从田垄上空掠过,翅膀尖几乎要擦到绿油油的稻穗。远处的青城山被一层薄纱似的云雾裹着,黛青色的轮廓在天光里忽明忽暗,像是水墨画里晕开的笔触。
nbsp若是在清晨,还能看见田埂边的草叶上挂着露珠,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像撒了一地碎钻;到了傍晚,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风一吹,稻浪翻滚,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稻花香。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份温润的烟火气——春天插秧时的忙碌,夏天听蝉鸣的悠闲,秋天收稻子的喜悦,冬天看麦田盖雪的宁静。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片被烟火气包裹的土地,在亿万年前,竟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模样?
nbsp没有阡陌纵横的农田,没有鳞次栉比的房屋,没有穿城而过的岷江,更没有田埂上的蛙鸣与白鹭——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那海水是极深的蓝,像一块被老天铺开的巨大绸缎,从地平线的这头,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那头。潮水拍打着远古的海岸,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声音像是千万面鼓在同时敲响,雄浑又辽阔。海底深处,珊瑚像盛开的花朵,在水流里轻轻摇曳;鱼群像银色的闪电,成群结队地在浪花里穿梭,偶尔有几条调皮的鱼跳出水面,又“扑通”一声落回海里,溅起一圈圈涟漪。
nbsp这片早已消失在地质长河里的海,就是四川盆地的“前世”。后来的地质学家们,在研究这片土地的岩层与化石时,为它起了个充满地域气息的名字——“巴蜀海”。它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把自己的故事藏在了岩层之下、泥土之中,等着千万年后的我们,一点点去唤醒、去倾听。
nbsp二、穿越时空的蓝色幻梦:两亿年前的地球版图
nbsp要讲巴蜀海的故事,得先把时钟往回拨——不是几百年、几千年,而是两亿多年。那时候的地球,和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模样,简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球。
nbsp现在我们熟悉的大西洋,那时候还只是一条狭窄的“裂缝”,南美洲和非洲就像一对亲密的兄弟,紧紧挨在一起,中间只隔着一点点海水;北美洲和欧洲也靠得很近,格陵兰岛还贴在北美洲的边缘;澳大利亚则像一块孤独的拼图,慢悠悠地在南半球漂移。而印度板块,那时候还远在南半球,像一块“漂泊的陆地”,正带着厚厚的岩层,朝着欧亚板块的方向慢慢移动——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了上亿年的“迁徙”,后来会彻底改变中国西南的地形。
nbsp那时候的中国西南,还没有如今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更没有四川盆地的轮廓。这片土地,连同周边的大片区域,都泡在一片广阔的海洋里——这就是地质学家口中的“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它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的地中海,而是横跨欧亚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一片超级海洋,东起中国西南,西到地中海沿岸,南抵非洲,北达中亚,面积比现在的太平洋还要辽阔。
nbsp巴蜀海,就是特提斯海伸向中国内陆的一个“海湾”。如果从高空往下看,它就像一只巨大的蓝色手掌,五指张开,覆盖了如今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区域——东边到重庆的巫山一带,西边抵甘孜的二郎山,北边达广元的米仓山,南边至宜宾的云贵高原边缘。现在的成都平原、重庆丘陵、川中丘陵,那时候都安安静静地沉在这片海水之下,最深的地方,海水能达到几千米,连山顶都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nbsp那时候的海水温度,比现在要高不少。因为两亿多年前的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时期,没有大规模的冰川,两极地区也没有厚厚的冰层,阳光能轻易地穿透海水,照到海底深处。这样的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巴蜀海,也就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蓝色乐园”。
nbsp三、海底的繁华旧梦:化石里的生命密码
nbsp那时候的巴蜀海,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没法坐着时光机回去亲眼看见,但大地早已为我们留下了“证据”——那些藏在岩层里的化石,就是巴蜀海最忠实的“记录者”。
nbsp在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里,除了让人心生震撼的恐龙化石,展厅的角落里还藏着不少“小个子”展品。有的石头上印着螺旋状的纹路,一圈圈绕着中心,像缩小版的海螺,颜色是淡淡的土黄色,边缘还能看清当年贝壳的纹理;有的石头里裹着薄薄的贝壳,形状像一把把小扇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石头,但轻轻摸上去,还能感觉到贝壳表面的细微凸起;还有的石头泛着淡淡的磷光,在灯光下能看到一丝丝细微的纹路,那是远古海洋生物骨骼石化后留下的痕迹——可能是一条小鱼的脊椎,也可能是一只虾的虾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这些化石,都是巴蜀海存在过的“信物”。两亿多年前,这些海螺、贝壳、海藻,还有我们没发现的其他海洋生物,就在巴蜀海的水里生长、繁衍。海螺趴在珊瑚礁上,慢慢蠕动着寻找食物;贝壳类生物把自己埋在海底的泥沙里,过滤海水里的浮游生物;海藻则像绿色的丝带,在水流里轻轻飘荡。当它们死后,身体会沉入海底,被一层又一层的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而生物的身体则在矿物质的作用下,慢慢变成了化石——就像把两亿年前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石头里。
nbsp除了自贡,在四川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这样的“信物”。比如在乐山的峨眉山脚下,地质学家们曾发现过大量的菊石化石。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外形像鹦鹉螺,外壳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像波浪,有的像螺旋,颜色从浅灰到深褐不等。这些菊石化石层层叠叠地嵌在岩层里,有的还保持着完整的形状,仿佛只要轻轻一碰,就能变回当年在海水中游动的模样。还有在泸州的叙永县,人们在挖矿时,曾挖出过一块带着鱼化石的岩石——化石里的鱼大约有十几厘米长,身体的轮廓清晰可见,连鱼鳞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是刚刚在海里游着,突然被定格在了石头里。
nbsp这些化石,就像一把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通往两亿年前的大门,让我们能一点点拼出巴蜀海的“繁华旧梦”。
nbsp四、海底的繁华旧梦:生命的狂欢派对
nbsp想象一下,两亿年前的某个清晨,阳光穿过巴蜀海的海面,像无数根金色的丝线,穿透清澈的海水,照到海底。海水的温度刚刚好,不冷也不热,就像春天里最舒服的溪水,裹着淡淡的咸味,轻轻拂过海底的每一寸土地。这时候的巴蜀海,是海洋生物的天堂,一场热闹的“生命狂欢派对”,正在这里悄悄上演。
nbsp在浅海区域,海水只有几十米深,阳光能轻松地照到海底,这里是“派对”最热闹的地方。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像海底的城堡,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一簇簇、一片片,从海底一直向上生长,有的像树枝,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蘑菇,形态各异。海葵附着在珊瑚礁上,长长的触手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像风中的花朵,偶尔还会突然收缩,把路过的小鱼卷进怀里;螃蟹穿着青黑色的“盔甲”,横着身子在珊瑚礁之间穿梭,时不时停下来,用钳子夹起一小块食物,慢慢放进嘴里;小丑鱼穿着橙白相间的“外套”,在珊瑚丛中钻来钻去,有时候会躲进海葵的触手之间,躲避天敌的追捕——它们和海葵是好朋友,海葵能保护它们,而它们则会帮海葵清理身上的寄生虫。
nbsp一群群银色的小鱼,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珊瑚礁上方游动,它们的身体很薄,阳光一照,几乎能透明,远远看去,就像一团流动的银雾。偶尔有一条大鱼游过来,小鱼群会瞬间散开,像一把撒出去的沙子,等大鱼离开后,又很快聚集在一起,继续它们的旅程。海螺趴在珊瑚礁的缝隙里,慢慢蠕动着,它们的外壳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像螺旋,有的像波浪,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nbsp稍微深一点的海域,海水有几百米深,阳光渐渐变得柔和,这里的“派对”风格也变得安静了一些,但依然充满生机。巨大的鹦鹉螺在海水中缓缓游动,它们的外壳像一个巨大的螺旋,颜色是淡淡的棕色,上面有深色的条纹,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鹦鹉螺的动作很慢,仿佛在悠闲地欣赏海底的风景,偶尔会伸出长长的触手,捕捉身边的浮游生物。乌贼则是海底的“魔术师”,它们的身体能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有时候是透明的,有时候是浅褐色,有时候还会出现黑色的斑点。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突然喷出一团黑色的墨汁,像拉起了一道黑色的帘子,然后趁机快速逃走,消失在海水里。
nbsp再往深处,海水越来越暗,阳光几乎照不进来,这里的“派对”变得神秘又奇特。一些深海生物自带“灯笼”——比如安康鱼,它们的头顶有一根长长的“鱼竿”,“鱼竿”的顶端有一个能发光的小肉球,像一盏小小的灯笼,在黑暗的海水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安康鱼会静静地趴在海底,晃动着“灯笼”,吸引好奇的小鱼靠近,然后突然张开大嘴,把小鱼一口吞下去。还有一些深海虾,它们的身体能发出蓝色的光芒,一群虾游过,就像一串蓝色的小灯笼,在黑暗的海底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有的深海生物长着巨大的嘴巴,嘴巴里满是锋利的牙齿,能一口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还有的生物没有眼睛,靠身体上的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在黑暗中寻找食物和同伴。
nbsp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生物,巴蜀海的海水里还生活着无数的浮游生物。它们很小,有的只有几微米大,用肉眼根本看不见,但它们却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鲨鱼等大型生物又吃大鱼——正是这些小小的浮游生物,支撑起了巴蜀海热闹的生命世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五、海底的繁华旧梦:沉睡的地下宝藏
nbsp巴蜀海的热闹,不仅体现在鲜活的生命上,还藏在海底的“宝藏”里。这些宝藏不像金银珠宝那样闪闪发光,却比金银珠宝更珍贵——它们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为人类留下的“礼物”。
nbsp在巴蜀海的海底,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叫做“热液喷口”。这些地方通常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下的岩浆活动很频繁,滚烫的热水(温度能达到300℃以上)从海底的裂缝中喷涌而出,像海底的“温泉”。这些热水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比如硫、铁、铜、锌、铅等,当热水遇到冰冷的海水时,这些矿物质会迅速冷却、沉淀,慢慢堆积在喷口周围,形成奇特的“烟囱”——有的烟囱是黑色的,叫做“黑烟囱”,主要由硫化铁组成;有的烟囱是白色的,叫做“白烟囱”,主要由硫酸钙组成。
nbsp这些“烟囱”长得很高,有的能达到几十米,像一座座小小的塔,矗立在海底。随着时间的推移,“烟囱”会不断长高、变大,里面堆积的矿物质也越来越多。两亿多年后,当巴蜀海消失,这些“烟囱”被埋在了厚厚的岩层之下,变成了富含铜、锌、铅等金属的矿产资源。现在四川的一些矿山,比如会理的铜矿、攀枝花的铁矿,其中一部分资源,就是当年巴蜀海海底热液喷口留下的“遗产”。
nbsp除了“黑烟囱”和“白烟囱”,巴蜀海的海底平原上,还覆盖着厚厚的锰结核。锰结核是一种像土豆一样的圆形或椭圆形物体,颜色是深褐色或黑色,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它们是由海水里的锰、铁、镍、钴等矿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沉淀、结晶形成的,像一颗颗镶嵌在海底的“黑珍珠”。锰结核里含有多种珍贵的金属,是制造钢铁、电池、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料。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底的锰结核,但这些沉睡在地下的宝藏,早已在两亿年前,就被巴蜀海悄悄藏在了这里。
nbsp还有石油和天然气。两亿年前的巴蜀海,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后,身体会沉入海底,被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遗体在地下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慢慢分解、转化,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现在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比如川气东送工程输送的天然气,其中一部分就来自当年巴蜀海沉积下来的岩层——这些天然气,是两亿年前巴蜀海的生命,留给我们的“能量礼物”。
nbsp六、大地的轰鸣与变迁:印支运动的“地壳之舞”
nbsp然而,地球从来不是一个安静的星球。它的内部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不断产生着能量,推动着板块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就像一场永不停息的“地壳之舞”,有时候缓慢得让人察觉不到,有时候却剧烈得能让大地颤抖、山脉隆起、海洋消失——巴蜀海的命运,就被这场“舞蹈”彻底改变了。
nbsp大约两亿年前,一场被称为“印支运动”的剧烈地壳变动,在中国西南地区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的“主角”,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那时候的印度板块,已经结束了漫长的“漂泊”,来到了欧亚板块的边缘,然后,两个巨大的板块开始猛烈碰撞——就像两辆高速行驶的火车,突然撞在了一起。
nbsp这场碰撞产生的力量,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它像无数个巨人在地下拔河,把原本平坦的大地撕扯、扭曲、抬升。巴蜀海所在的区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这场碰撞的影响。原本平坦的巴蜀海海底,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和褶皱:一些地方的地壳被挤压向上隆起,像一座座小山,慢慢长高、变大,最终形成了山脉——现在四川盆地周围的龙门山、米仓山、巫山,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另一些地方则因为挤压,向下凹陷,海水变得更深,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深海盆”。
nbsp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海的海岸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深入内陆的海湾,因为周边陆地的不断抬升,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慢慢“掐断”了与特提斯海主体的连接。海水开始一点点退缩,就像退潮一样,从原本淹没的区域慢慢退出,留下了大片的浅滩和湿地。那些曾经生活在深海里的生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的生物随着海水退去,迁徙到了特提斯海的其他区域,继续它们的生活;有的生物则努力适应新的浅水环境,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性——比如一些深海鱼类,逐渐学会了在浅水里呼吸、觅食;还有一些生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走向了灭绝,只留下它们的化石,成为了巴蜀海变迁的“见证者”。
nbsp印支运动持续了大约几千万年。在这几千万年里,巴蜀海的面积越来越小,海水也越来越浅。原本能淹没高山的海水,慢慢变成了只覆盖平原的浅海;原本广阔的海湾,慢慢变成了一个半封闭的“nbsplagoonnbsp”(泻湖)。到了三叠纪晚期,随着地壳的进一步抬升,巴蜀海彻底与特提斯海断开了连接,海水无法再补充进来,加上气候变得干燥,海水不断蒸发,最终,这片曾经无边无际的汪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泊——地质学家们把它叫做“巴蜀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七、大地的轰鸣与变迁:从蓝海到绿湖的蜕变
nbsp虽然从“海”变成了“湖”,但巴蜀湖依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域。它的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如今四川盆地的全境,湖水清澈,周围被刚刚形成的山脉环绕,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
nbsp巴蜀湖的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那时候的植物,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很不一样。高大的蕨类植物像一把把巨伞,有的能长到十几米高,叶子像羽毛一样,层层叠叠地遮天蔽日;银杏和松柏也已经出现,它们的树干粗壮,树皮粗糙,叶子在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还有一些现在已经灭绝的植物,比如种子蕨,它们既有蕨类植物的叶子,又能结出种子,是植物从蕨类向裸子植物进化的“过渡品种”。这些植物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湖边,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史前森林”,为动物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
nbsp湖水里,各种生物也在适应着从海水到淡水的变化。一些原本生活在巴蜀海的鱼类,慢慢适应了淡水环境,它们的身体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鳃的结构变得更适合过滤淡水,体内的盐分调节系统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鱼类,湖水里还生活着大量的两栖动物,比如迷齿类动物,它们既能在水里游泳,又能在陆地上爬行,是连接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桥梁”。
nbsp最让人惊喜的是,恐龙也开始在巴蜀湖周围出现了。那时候的恐龙,还不是后来那些体型巨大的“霸主”,大多是一些体型较小的种类。比如腔骨龙,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两米长,骨骼轻盈,动作灵活,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森林里穿梭,寻找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板龙,它们是食草恐龙,体型比腔骨龙大一些,有三四米长,脖子很长,能轻松够到树上的叶子。这些恐龙的出现,让巴蜀湖周围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丰富,也为后来恐龙在四川盆地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nbsp湖边的湿地里,还生活着各种小型爬行动物和昆虫。比如龟类,它们背着厚厚的壳,在浅水里缓慢地游动,偶尔会爬到岸边的石头上晒太阳;蜻蜓的祖先也已经出现,它们的翅膀比现在的蜻蜓大很多,有的翅膀展开能达到一米宽,在森林上空飞舞,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还有各种甲虫,它们的外壳闪闪发光,在落叶堆里钻来钻去,寻找食物。
nbsp那时候的巴蜀湖,虽然没有了海洋的辽阔,却多了一份淡水生态的温润。春天,湖边的植物抽出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各种动物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跃起来;夏天,湖水上涨,淹没了岸边的浅滩,鱼类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恐龙在湖边的
第264章 巴蜀海记:藏在四川盆地里的远古汪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