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若古蜀海仍在,西北会是怎样的天地?[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开篇:从“天府之源”说起的古湖传说
nbsp站在成都平原的春熙路街头,脚下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身边是高楼林立的商圈,空气中飘着火锅的麻辣香与盖碗茶的清香——这是如今四川盆地最鲜活的日常。可老成都人茶余饭后,总爱讲一个远古传说:咱们脚下这片“天府之国”,最早不是平原,而是一个能“装下半个四川”的超级大湖,名叫“蜀海”。
nbsp传说里的蜀海,比现在的青海湖大十几倍,东到巫山,西抵二郎山,北达米仓山,南至云贵高原边缘。那时候的湖面,水天相接,清晨时雾霭缭绕,太阳升起后,波光粼粼的湖面能映出远处雪山的影子;到了傍晚,晚霞把湖水染成金红色,渔鸟贴着水面飞行,嘴里叼着刚捕到的鱼——活脱脱一幅“远古版的江南水乡”。可这看似美好的大湖,却给周边先民带来了大麻烦:每年雨季,湖水上涨,淹没岸边的村落和山林,先民们只能躲在高处的山洞里,靠采集野果、捕猎为生,日子过得颠沛流离。
nbsp后来,大禹治水的脚步到了蜀地。他站在巫山之巅,看着茫茫一片的蜀海,心里犯了难:这湖水要是排不出去,百姓永远过不上安稳日子。于是他带着先民,拿着石斧、石凿,日夜不停地开凿巫山。据说那时候的巫山,岩石坚硬得能崩裂斧头,大禹和先民们就用火烧热岩石,再泼上冷水,让岩石崩裂,再一点点凿开。就这样干了十几年,终于在巫山凿出一道缺口——这就是后来的夔门。蜀海的湖水像脱缰的野马,顺着夔门奔涌而下,一路向东汇入大海。随着湖水慢慢退去,湖底的泥沙暴露出来,经过岁月沉淀,变成了肥沃的土壤,这才有了后来的四川盆地,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nbsp这个传说,虽然带着神话色彩,却不是完全的虚构。地质学家在四川盆地的岩层里,发现了大量的湖相沉积岩——岩石里藏着古代水生植物的化石,还有层层叠叠的泥沙纹理,这些都是远古大湖存在过的证据。而夔门两岸的山体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水流冲刷的痕迹,仿佛在印证着“大禹凿门排湖”的传说。
nbsp可若是开个脑洞:如果当年大禹没有开凿夔门,或者夔门在地质变迁中重新闭合,那片古蜀海没有消失,一直留存到今天,咱们的中国西南乃至西北,会变成什么样?这恐怕不只是“四川多了一个大湖”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区域的气候、生态、人文,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nbsp二、古蜀海若存:四川盆地的“水乡新模样”
nbsp首先变样的,肯定是现在的四川盆地。若是古蜀海仍在,今天的成都、重庆、绵阳这些城市,大概率不会是现在的模样——成都平原的大部分区域,会被湖水淹没,只留下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变成湖中的小岛;重庆的丘陵,会变成湖边的半岛,江水与湖水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
nbsp想象一下,如今的成都市区,可能会变成一座“蜀海明珠城”。城市建在几个相连的小岛上,岛上种满了柳树和桃树,春天时桃花盛开,花瓣落在湖面上,像粉色的小船;城市里没有宽阔的马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水路,人们出行靠乌篷船,船头挂着红灯笼,船尾的艄公摇着橹,嘴里哼着川江号子。若是想从成都去重庆,不用走高速公路,而是坐客船沿着湖岸航行,一路上能看到湖边的竹林、稻田,还有渔民在湖里撒网捕鱼的场景——活脱脱把江南水乡的温婉,和川蜀之地的泼辣融合在了一起。
nbsp重庆的变化会更大。现在的重庆以“山城”“江城”闻名,若是古蜀海存在,它会变成“湖城”与“山城”的结合体。渝中半岛会变成伸入湖中的“湖心半岛”,解放碑、洪崖洞这些地标,会建在半岛的高处,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湖面;长江、嘉陵江不再是单独的河流,而是汇入古蜀海的支流,江水与湖水交汇处,形成大片的湿地,芦苇丛生,候鸟成群。到了夏天,重庆不再是“火炉”,因为大面积的湖水能调节气候,午后会有凉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湿润的气息,比现在的空调还舒服。
nbsp四川盆地的农业,也会从“种稻为主”变成“稻渔共生”。湖边的浅滩会被开垦成稻田,稻田里养着鱼和虾,既种粮食又养鱼,一举两得;湖中心的深水区,会发展养殖业,渔民们用网箱养鱼,养出来的鱼肉质鲜嫩,因为湖水清澈,没有污染。到了秋天,稻田金黄,渔民们一边收割水稻,一边捕捞鱼虾,岸边的集市上,满是新鲜的稻谷和活蹦乱跳的鱼,热闹得像过年。
nbsp甚至四川的美食,都会因为古蜀海而改变。现在的四川菜以麻辣闻名,若是有了大湖,“湖鲜”会成为餐桌上的主角。比如用湖水煮的鱼,只需要加一点姜、葱、蒜,就能鲜掉眉毛;还有用湖虾做的油焖大虾,用湖蟹做的香辣蟹,味道比海鲜更鲜嫩;就连火锅,都会多一种“湖鲜锅底”,用湖水熬煮的高汤,涮上鱼片、虾滑,再蘸上香油蒜泥,一口下去,满是湖水的清甜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不过,古蜀海的存在,也会给四川盆地带来一些“小麻烦”。比如每年雨季,湖水可能会上涨,淹没湖边的低地,所以沿岸的城市需要修建防洪堤;而且大面积的湖水会影响交通建设,比如修建铁路、公路时,需要架更多的桥梁,成本会更高。但总的来说,古蜀海会让四川盆地变成一个“宜居的水乡”,既有江南的温婉,又有川蜀的特色,说不定会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湖居胜地”。
nbsp三、水汽北上:西北气候的“蝴蝶效应”
nbsp古蜀海若存,影响最大的不是四川,而是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咱们都知道,现在的西北,比如甘肃、宁夏、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因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很多地方是沙漠、戈壁,植被稀疏,宜居程度不高。但若是有古蜀海这么一个超级大湖,情况会完全不同——大湖蒸发产生的大量水汽,会像一只“无形的手”,改变西北的气候。
nbsp首先,古蜀海的面积巨大,每年蒸发的水汽能达到几百亿立方米。这些水汽不会只停留在四川盆地,会随着大气环流北上。咱们国家的主要风向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古蜀海蒸发的水汽,一部分会被西南季风带到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另一部分会被西风带带到宁夏、甘肃中部,甚至新疆的东部。
nbsp水汽北上的第一个“落脚点”,会是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现在的汉中,虽然比西北其他地方湿润,但年降水量只有800毫米左右;若是有了古蜀海的水汽补充,年降水量可能会增加到1000毫米以上,和江南地区差不多。到时候,汉中的秦岭南麓,会变成茂密的森林,竹林成片,溪水潺潺,像“西北的江南”;安康的汉江两岸,会变成稻田连片的鱼米之乡,每年产出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
nbsp再往北,到了甘肃南部的陇南、天水。现在的陇南,虽然有“陇上江南”的称号,但很多地方还是以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不高;若是水汽充足,这里的年降水量会从现在的600毫米增加到800毫米,山地会变成森林,山谷会变成农田。天水的麦积山周围,会被绿树环绕,山上的石窟在绿树的映衬下,会更有灵气;当地的苹果种植产业,会因为降水充足、气候湿润,结出更甜、更大的苹果,成为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
nbsp继续往西,到了甘肃中部的兰州、定西。现在的兰州,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周围是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冬天多风沙;若是有了古蜀海的水汽,年降水量可能会增加到500毫米以上,黄土高原上会长出更多的树木和草地,风沙天气会大大减少。兰州的黄河两岸,会变成带状公园,柳树成荫,鲜花盛开,市民们可以在河边散步、钓鱼;定西原本是“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因为降水增加,会变成能种小麦、玉米的良田,农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nbsp最让人期待的,是宁夏和新疆东部的变化。现在的宁夏,除了黄河沿岸的银川平原,大部分地区是干旱的黄土丘陵和沙漠;若是古蜀海的水汽能到达这里,宁夏的年降水量会增加到400毫米以上,黄土丘陵会变成草原,沙漠会逐渐退化,变成沙地草原。银川平原会变得更肥沃,水稻种植面积会扩大,“宁夏大米”会成为和“东北大米”齐名的优质大米;宁夏的葡萄酒产业,会因为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酿出更优质的葡萄酒,享誉世界。
nbsp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现在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吐鲁番的火焰山,夏天最高气温能达到47℃;若是古蜀海的水汽能到达这里,年降水量可能会增加到150毫米以上,虽然还是干旱,但足够让沙漠边缘长出耐旱的植被,比如梭梭、红柳,甚至能种植耐旱的农作物,比如棉花、瓜果。吐鲁番的葡萄沟,会因为降水增加,葡萄长得更饱满、更甜,而且不用再靠坎儿井引水灌溉;哈密的哈密瓜,会因为气候湿润,口感更清脆,产量也会大大增加。
nbsp除了降水增加,古蜀海的水汽还会改变西北的气温。现在的西北,昼夜温差大,冬天寒冷,夏天炎热;若是有了大湖的调节,昼夜温差会减小,冬天不会那么冷,夏天不会那么热。比如兰州的夏天,现在最高气温经常超过35℃,若是有了古蜀海,最高气温可能会降到30℃左右,晚上还需要盖薄被子;冬天的最低气温,可能会从现在的15℃左右,升高到10℃左右,减少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nbsp四、生态巨变:西北的“绿色转身”
nbsp气候的改变,会带来西北生态的“巨变”——沙漠会变草原,草原会变森林,河流会变宽阔,湿地会变多,整个西北会从“黄色为主”变成“绿色为主”。
nbsp咱们先说说沙漠的变化。现在的西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大沙漠,这些沙漠不仅面积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张,吞噬着周边的草原和农田。若是古蜀海的水汽能到达这里,沙漠边缘的降水会增加,首先会长出耐旱的草本植物,比如沙蒿、沙棘;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固定沙子,防止沙漠扩张。随着降水继续增加,草本植物会越来越茂盛,慢慢变成草原;草原上会出现更多的动物,比如野兔、狐狸、黄羊,甚至会有狼、鹿等大型动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比如腾格里沙漠,现在的面积有4.3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流动沙丘;若是有了水汽补充,流动沙丘会慢慢变成半固定沙丘,再变成固定沙丘,沙丘上会长出沙蒿、沙棘,甚至会有杨树、柳树生长。再过几十年,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会变成草原,中间的沙丘会变成沙地草原,牧民们可以在那里放牧,养牛、养羊,不用再担心沙漠吞噬牧场。
nbsp再说说河流和湿地。现在的西北,很多河流是季节性河流,夏天有水,冬天干涸;湿地也很少,只有在黄河沿岸、青海湖周围才有一些。若是古蜀海的水汽到达西北,降水增加,河流会变得更宽阔,常年有水;湿地会越来越多,成为候鸟的栖息地。
nbsp比如甘肃的黑河,现在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但下游经常干涸,导致居延海变成了戈壁;若是有了水汽补充,黑河的水量会大大增加,下游的居延海会重新变成大湖,湖水清澈,周围是芦苇荡,每年春天,会有大量的候鸟从南方飞来,比如天鹅、大雁、野鸭,在这里繁殖、栖息。居延海周围会变成湿地保护区,游客们可以乘船在湖里游览,看候鸟飞翔,听芦苇沙沙作响。
nbsp陕西的渭河,现在因为降水不足,水量不大,而且污染严重;若是有了古蜀海的水汽,渭河的水量会增加,水质会变好,两岸会变成带状公园,种满了柳树、杨树,还有各种花卉。夏天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渭河边散步、钓鱼、野餐,孩子们在河边的草地上放风筝,整个渭河两岸会变成“西安的后花园”。
nbsp生态的改变,还会带来动物和植物种类的增加。现在的西北,因为环境恶劣,动物和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若是气候湿润,会有更多的南方物种迁移到西北。比如在甘肃南部,会出现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因为这里的森林会变得和四川的竹林一样茂密,适合它们生存;在宁夏的草原上,会出现成群的野驴、野马,因为草原会变得更肥沃,有足够的食物。
nbsp植物方面,西北会出现更多的阔叶树,比如杨树、柳树、榆树,还有各种果树,比如苹果树、梨树、桃树;在湿润的地方,还会出现竹子、茶树等南方植物。比如在陕西南部的汉中,会大面积种植茶树,产出的茶叶口感醇厚,和四川的蒙顶茶不相上下;在甘肃的陇南,会种植竹子,发展竹编产业,当地的竹编工艺品会因为做工精细、材质优良,畅销全国。
nbsp不过,生态的改变也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沙漠变草原,再从草原变森林,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类的保护,比如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建立自然保护区,让生态能够自然恢复。但总的来说,古蜀海的存在,会让西北的生态变得越来越好,从“生态脆弱区”变成“生态宜居区”。
nbsp五、人文变迁:西北的“宜居新图景”
nbsp5.1nbsp人口迁徙:从“避之不及”到“争相奔赴”
nbsp人口的流动,永远追随着宜居的环境与生存的希望。放在如今的西北,除了西安、兰州等少数中心城市,多数地区因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成为人口净流出区域——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往东南沿海打拼,留下的多是老人与孩子,村落逐渐空心化。但若是古蜀海仍在,这一局面会彻底反转,西北将从“避之不及的苦寒地”,变成“争相奔赴的宜居乡”。
nbsp最先心动的,会是那些在东南沿海打拼的西北人。他们中不少人,是因为老家“种不出庄稼、留不住年轻人”才外出,心里却始终惦记着故土。听说老家气候变湿润了,沙漠退成了草原,荒山种上了果树,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返乡。比如甘肃定西的王建国,在浙江打工十年,每年春节回家,都要对着干裂的黄土坡叹气——“家里的地,种啥都得看天,年成不好连种子钱都收不回”。若是定西变成了“良田连片、雨水充足”的宝地,他会立刻带着在浙江学的蔬菜种植技术回来,承包几亩地,种上反季节蔬菜,再开个网店把菜卖到全国。他知道,湿润的气候能让蔬菜长得水灵,便利的交通能让新鲜蔬菜及时运出去,比在外地打工更有奔头。
nbsp除了返
第267章 若古蜀海仍在,西北会是怎样的天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