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3章 古蜀五王与两大遗址的时光对话[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星堆往东南走约40公里,就到了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这里曾是古蜀文明的又一个中心,距今约32002600年,相当于商周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古蜀王,正是传说中的杜宇——他是古蜀第四代蜀王,也是我们假设的“金沙王”,是古蜀文明从神权向农耕转型的关键人物。
    nbsp金沙遗址最着名的文物,当属“太阳神鸟”金箔。金箔直径12.5厘米,厚度仅0.02厘米,上面刻着四只首尾相接的神鸟,围绕着中心的太阳纹飞行。这四只神鸟的造型,比三星堆的青铜神鸟更轻盈、更灵动,它们的翅膀舒展如火焰,仿佛在追逐着太阳的光芒。考古学家认为,这组图案是杜宇时期太阳崇拜的象征,而杜宇本人,就是这种崇拜的推动者——他不仅是蜀王,更是“望帝”,是连接人间与太阳神灵的使者。
    nbsp为什么说杜宇是“金沙王”?文献记载给出了答案。《蜀王本纪》里说,杜宇“治汶山下邑,曰郫化”,而郫邑就在今天的成都郫县(今郫都),距离金沙遗址仅20多公里。此外,金沙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与三星堆晚期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带绳纹的陶罐、雕刻精美的玉璋——这说明,金沙部落与三星堆部落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而杜宇,很可能就是从三星堆迁徙而来的鱼凫部落的后人。
    nbsp杜宇时期的古蜀文明,最大的变化是从“神权至上”转向“农耕为本”。《华阳国志·蜀志》里说,杜宇“教民务农”,也就是说,他教会了古蜀人更先进的农耕技术。在金沙遗址的生活区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农耕工具,比如石犁、石锄、石镰,还有碳化的水稻颗粒——这些工具比宝墩时期的更精致,石犁的刃口更宽,石锄的手柄更符合人体工学,说明杜宇时期的古蜀人,已经掌握了深耕、除草、收割的全套农耕技术。
    nbsp我曾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农耕文明厅”里,见过一把出土的石犁。石犁呈三角形,刃口被磨得很光滑,犁身上还留着使用过的痕迹——边缘有些磨损,表面有泥土的印记。讲解员说:“这把石犁是用来深耕土地的,比之前的石斧效率高很多。用它耕地,能让土壤更疏松,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想象一下,春天来了,杜宇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这样的石犁,教族人如何耕地:“把犁尖插进土里,然后用力往前推,这样就能把土翻起来了。”族人跟着他的样子,在水田里劳作,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金箔太阳神鸟的图案印在他们的衣服上——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农耕图景。
    nbsp杜宇时期的金沙,不仅是农耕的中心,更是文化的融合之地。考古学家在金沙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卜甲(用于占卜的龟甲),卜甲上有灼烧的痕迹和简单的刻纹——这是来自中原商朝的文化元素。此外,金沙的玉器造型,也融合了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风格。这说明,杜宇王并没有封闭自己,而是积极吸收周边文化的精华,将它们融入古蜀文明中。比如,他借鉴商朝的占卜文化,用来预测农业收成和天气变化;他借鉴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制作出更精美的玉璋和玉璧——这种文化融合,让古蜀文明更加成熟、更加丰富。
    nbsp然而,杜宇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文献记载,杜宇时期蜀地遭遇了一场大洪水,“江水为害,蜀民不得安处”。为了治理洪水,杜宇派鳖灵去治水——而鳖灵,就是后来取代杜宇,成为古蜀第五代蜀王的开明帝。
    nbsp六、鳖灵(开明帝):治水长河中的改革者,古蜀王朝的终结者
    nbsp鳖灵的名字,总是与“治水”联系在一起。他是古蜀第五代蜀王,号开明帝,其统治时期对应的是晚期巴蜀文化(船棺葬文化),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16年——他不仅是古蜀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更是将古蜀文明推向成熟,却又亲手将其推向终结的人。
    nbsp关于鳖灵治水的传说,《蜀王本纪》里有详细的记载:“望帝(杜宇)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虽然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鳖灵确实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杜宇的信任,最终继承了王位。
    nbsp考古学家在成都平原的晚期巴蜀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水利设施遗迹,比如都江堰上游的芒城遗址,就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河道宽约10米,深约2米,与岷江支流相连。这条河道的年代,正好对应鳖灵时期——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鳖灵治水时留下的工程。鳖灵治水的方法,不是像大禹那样“堵”,而是“疏”——他带领族人开凿河道,将洪水引入岷江,从而缓解了成都平原的水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我曾在都江堰博物馆里,见过一张鳖灵治水的示意图。图上画着成都平原的水系,红色的线条代表人工开凿的河道,这些河道像树枝一样,从岷江延伸到平原的各个角落。博物馆的老师说:“鳖灵的治水理念,为后来李冰修建都江堰奠定了基础。他知道,成都平原的水患根源是河道不通,所以他才会想到开凿河道,让洪水有地方可去。”想象一下,鳖灵站在岷江岸边,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河道的走向:“从这里挖一条沟,把水引到东边的洼地;再从那里挖一条沟,把水引到南边的农田。这样一来,洪水就不会淹到我们的房子了。”族人听着他的计划,纷纷拿起石斧、石铲,开始开凿河道。
    nbsp那时的成都平原,到处都是治水的身影。白天,男人们在河道里挖土,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泥土里;女人们则在家里做饭,然后把饭菜送到工地,给男人们补充体力;孩子们也不闲着,他们帮着大人递工具、运泥土,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却笑得很开心。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条条人工河道终于开凿完成。当洪水再次来临时,河水顺着河道流走,没有淹没房屋和农田。族人围着鳖灵欢呼,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那一刻,鳖灵在族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杜宇。
    nbsp治水成功后,杜宇将王位禅让给了鳖灵,鳖灵成为了新的蜀王,建立了开明王朝。鳖灵即位后,并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他深知,要想让古蜀王朝强大起来,不能只靠治水,还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nbsp在农业方面,鳖灵推广了更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他让族人在河道两岸开垦更多的水田,利用人工河道的水进行灌溉。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他还教族人使用绿肥——把野草、树叶埋在土里,让它们腐烂后变成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考古学家在晚期巴蜀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绿肥遗存,这正是鳖灵推广农业技术的有力证据。
    nbsp在手工业方面,鳖灵鼓励工匠们改进青铜铸造技术。开明王朝时期的青铜器物,比三星堆和金沙时期的更精致、更实用。比如,出土的青铜剑,剑身细长,刃口锋利,上面还刻着精美的纹饰;青铜容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有鼎、壶、尊等,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可以作为礼器使用。此外,鳖灵还重视玉石器的制作,开明王朝时期的玉璋、玉璧,雕刻工艺更加复杂,图案也更加精美。
    nbsp在政治方面,鳖灵建立了更完善的统治体系。他把古蜀王朝分成了多个郡,每个郡都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官员负责征收赋税、管理治安、组织农业生产等事务。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鳖灵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有人违反法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罚款、流放等。
    nbsp开明王朝在鳖灵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它的疆域不断扩大,东到长江三峡,西到雅安,南到乐山,北到绵阳。古蜀王朝与周边的巴国、楚国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不仅进行贸易往来,还进行文化交流。比如,古蜀的青铜器物和玉石器,通过贸易传到了巴国和楚国;而巴国的音乐、楚国的舞蹈,也传到了古蜀,丰富了古蜀人的文化生活。
    nbsp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开明王朝晚期,古蜀王朝开始走向衰落。一方面,开明王朝的统治者变得越来越腐朽。他们沉迷于享乐,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出土的开明王朝时期的陵墓,规模宏大,里面陪葬了大量的青铜器物、玉石器和金银器,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另一方面,周边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开始对外扩张。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率军攻打古蜀王朝。
    nbsp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古蜀王朝的军队不堪一击。秦军很快就攻占了古蜀王朝的都城,杀死了开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就这样,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古蜀王朝,最终灭亡了。古蜀王朝灭亡后,成都平原成为了秦国的一部分,古蜀文明也逐渐融入了中原文明。
    nbsp七、尾声:时光长河中的文明回响
    nbsp站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边,看着那些出土的青铜神树、金杖、青铜面具,我仿佛看到了鱼凫王带领族人铸造青铜器物、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站在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展厅里,看着那只轻盈灵动的金箔神鸟,我仿佛看到了杜宇王带领族人在田埂上劳作、祈求丰收的画面;站在都江堰博物馆的鳖灵治水示意图前,我仿佛看到了鳖灵带领族人开凿河道、治理洪水的身影。
    nbsp古蜀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了两千多年,但它留下的文明遗产,却永远留在了成都平原的土地上。三星堆的青铜文明、金沙的金箔文化、开明王朝的水利工程,都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
    nbsp如今,成都平原上的人们,依然在享受着古蜀文明带来的福利。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在灌溉着成都平原的农田,让这里成为了“天府之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成为了着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蜀文明的魅力。
    nbsp古蜀王朝的五王——蚕丛、柏灌、鱼凫(三星堆王)、杜宇(金沙王)、鳖灵,他们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古蜀文明的时光脉络。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开拓创新、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成都平原上的人们,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nbsp雨又开始下了,这次的雨,仿佛带着古蜀人的祝福,滋润着成都平原的土地。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古蜀文明的光芒,将会更加耀眼,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喜欢。

第253章 古蜀五王与两大遗址的时光对话[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