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这些清军,到底想干什么?[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眨眼之间,1896年来了。
nbsp1896年前三个月,清国乃至远东都相当平静。
nbsp唯一算得上一件事儿的就是大隈重信成为东瀛新一任首相。
nbsp但东瀛换了首相,也没什么大变化。
nbsp东瀛陆军依旧还在和大汉军在辽东半岛南部对峙。
nbsp除此之外,风平浪静。
nbsp大汉军在训练军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逐步改造地方经济构成,继续推行授田制。
nbsp随着一批批土地被发放下去,军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参军的积极性也变得空前高涨,训练速度也大幅度提升。
nbsp千万不能低估华夏人对土地的千年热爱呀。
nbsp大汉军陆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只是碍于缺乏军官甚至士官,训练好的士兵不能快速成军。
nbsp不过经过三个月紧急培训后,又一批中下军官和士官新鲜出炉。
nbsp从新兵营出来的士兵才得以消化。
nbsp清军也在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nbsp而且从纸面上看,清军的优势远比大汉军强。
nbsp清军通过一轮扩充,可动用军队就达到了一百万人,其中还有数万纯粹的骑兵部队。
nbsp这是大汉军所没有的,大汉军在南方,少马,配属的骑兵也主要用作侦察袭扰。
nbsp并且,大汉军上下全是纯粹的华夏人,而清军有着规模庞大的顾问团。
nbsp沙俄帝国在原有顾问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百多名军官,将顾问团的规模扩大到两百人。
nbsp自从进攻威海卫的计划通过,德意志帝国也将顾问团的规模提升到一百人,并且还派了五十名士官,帮助清国训练军队。
nbsp这可不是后世,此时作为一个弱国,军队中有外国军官团,是战斗力的体现。
nbsp不仅表示你接受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装备了先进装备,还得到了军官背后国家的支持。
nbsp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就是,双方军官合作,帮助清国建立了陆军参谋部,指挥全军。
nbsp甚至于,沙俄帝国还派出了军官直接指挥清国骑兵。
nbsp在一战彻底爆发之前,骑兵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各国依旧重视骑兵冲锋战术。
nbsp有了这些军官的加入,清国的水平确实有所提高。
nbsp特别是参谋部开始着手梳理军队,提高了清军组织度。
nbsp而代价不过是区区指挥权罢了。
nbsp但是,从深处看。
nbsp因为参谋部的整合,特别是对中上层各将领手下兵马的调整,已经引起了更底层将领的不满。
nbsp对于中上层将领例如管带及以上军官来说,他们家里有良田,有财产,手中也不干净。
nbsp要是被大汉军打过来了,一定是会被清算的。
nbsp所以,即便参谋部的整合行为触动了他们的权力,他们也只能咬着牙接受。
nbsp但更下级如队官甚至把总一级的来说,他们本就没多少财产,而且也没多少机会在家乡欺行霸市。
nbsp毕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武官,除非当地士绅非常废物,不然不用怕他,欺行霸市草菅人命也轮不到他。
nbsp这次整合,他们被分开到不同地方,去不同官员的手下任职。
nbsp纸面上看起来是没啥,但嫡庶有别,人家官员有好东西肯定先紧着自己人,脏活累活给新来的。
nbsp这样一来,这些被整合来的清军,日子就不如原来过的了,而且还危险,因为整合完是要上战场的!
nbsp按照目前的情况,上战场被顶在最前面的,也是被整合掉的这些人。
nbsp所以,大量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不满正在酝酿,其中以八旗兵为最。
nbsp八旗多年未战,早就成了摆设。
nbsp这次抽丁口抽了六七万人,人倒是多,但全是大爷,不服管教,还不能上手段。
nbsp说白了,这些人即便不是贵族,三代以内,总能找出几个贵族出来,五服内不说觉罗,贝勒总是有的。
nbsp这个敏感的时候,谁敢乱来?
nbsp“这些人只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要把这些废物塞进军队?清国不是有数亿人吗?”
nbsp这是德意志帝国顾问向项城提出的疑问。
nbsp非常直白,而且非常有道理,让项城有些汗颜。
nbsp但项城也没办法,只能把八旗兵放在后面了事,他可不敢说解散八旗。
nbsp没了八旗,这大清还是大清吗?
nbsp除此之外,大清的扩军方案,一次性扩充三四十万人,看起来只扩充了60%的样子,消化的完。
nbsp但实际上,经过与东瀛人的一战,清军死的死散的散,军队都是重新补充过的,老兵本就不多。
nbsp扩军后,新兵老兵比例超过3:1,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废物。
nbsp敢打敢拼的,在战争中已经死了大半了。
nbsp再往深处去分析,清国一个封建体制,失去了东南半壁人口、财税来源,巴蜀也起了乱子。
nbsp节节败退之下,如何能保持这么强的组织能力,三个月征召并训练几十万人?
nbsp其实方法很简单,光头也用过——抽丁。
nbsp或者说,抓壮丁。
nbsp三四十万人,九成是抓壮丁抓来的,他们有什么战斗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也许完成了训练后,知道一些战术动作什么的,听得懂一些简单命令。
nbsp但战斗意志呢?
nbsp难说。
nbsp…………
nbsp四月一日,京师,清国陆军参谋部。
nbsp总参谋长、大将军、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天下兵马,醇亲王正在召开军事会议。
nbsp与会者二十余人,醇亲王坐在上首位。
nbsp左侧第一人是沙俄帝国顾问团团长、沙俄帝国陆军中将,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戈东诺夫。
nbsp右侧第一人是德意志帝国顾问团团长、陆军中将,汉斯·冯·莱因哈特。
nbsp从名字就能看出,二者都是贵族。
nbsp左右第一人是顾问团的人还无可厚非,但第二第三位都是顾问团的人,而且仅仅是中校上校。
nbsp清国的荣禄等领兵大将,只能位列第四席,聂军门、项城等坐的更后面。
nbsp而且清国人也不多,加上醇亲王也只有七个,二十余人的军事会议,只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nbsp真不明白这是哪个国家的军事会议。
nbsp“亲王殿下,既然人到齐了,那就开始吧。”
nbsp沙俄帝国顾问团团长亚历山大此时不像是顾问,反而像是总参谋长一样。
nbsp一旁的汉斯听出了亚历山大的意思,称呼你为亲王,而非总参谋长,是让你认清身份。
nbsp也就是,亚历山大想夺权的意思。
nbsp但汉斯没有和亚历山大争,反而是附和着亚历山大:
nbsp“是啊,人已经齐了。”
nbsp德意志帝国之所以加入这次争端,有两个目的。
nbsp第一,获取一块殖民地——这是第二个任务,也是次要任务。
nbsp第二,将沙俄帝国的目光转向东方,减少沙俄帝国对德意志帝国的威胁——这是首要任务。
nbsp殖民地固然重要,但只要能把沙俄帝国的精力牵制在东方,那殖民地只是锦上
第215章 这些清军,到底想干什么?[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