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章 长谈(2)[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如果是大明开国,紫金山祭天那次是朱元璋的人生高光时刻。
    nbsp洪武四年的辛亥科会试,就是朱元璋起家以后,难得的一次低谷。
    nbsp朱元璋跟儿子娓娓道来,“咱大明开国之前,一直用的荐举制任用官员。”
    nbsp“洪武三年五月,咱在宋濂和刘伯温等人的建议下设科取士。”
    nbsp“洪武四年正月,在南京贡院开科取士,邀请江南各地的儒士学者都来共襄盛举。”
    nbsp“结果这帮子心怀故主的饱学鸿儒,一个来奉诏的都没有。”
    nbsp“咱一气之下就把高启,那不知好歹的玩意给腰斩了。”
    nbsp高启,字季迪。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初第一大诗人,江南第一才子。
    nbsp朱樉还记得这人,当年太子朱标千辛万苦请他入朝为官修元史。
    nbsp辛亥科的进士文章,是朱樉最近在做的功课。
    nbsp除了前三名进士及第的文章还算可以,后面的简直漏洞百出。
    nbsp还有不少错别字的,可想而知朱元璋当时,
    nbsp看到这些试卷会有多么的愤怒了。
    nbsp朱元璋坐拥江南文教之地,结果开科取士,江南文人不是心怀故主,就是在观望北方的元朝。
    nbsp好死不死,辞官不做的高启回到家乡还作了一篇怀念张士诚的《上梁文》。
    nbsp于是这个江南第一大才子高启,正撞在了朱元璋的气头上,做了辛亥科取士失败的出气筒。
    nbsp朱元璋继续说道:“辛亥科录取的全是毛头小子,连个可堪大用的才干之人都没有。”
    nbsp“在那之后,咱就下诏罢了科举取士。改用廷对,招揽人才。”
    nbsp廷对又称殿试,朱元璋咬牙切齿说道:“咱一直廷试了三年,好不容易钦点了一个状元朱善。”
    nbsp“结果这家伙第二年以妻子病重为由,不肯奉诏。咱迫于无奈,只有把他放回老家。”
    nbsp“咱开科取士之前,下诏【不经科举,不得任用文官】。
    nbsp相当于划了一块自留地给他们,这诚意够十足了吧?
    nbsp可是这帮掉书袋的读书人一点面子也没给咱。”
    nbsp“这读书人说到底还是瞧不上咱老朱家是泥腿子。”
    nbsp朱樉身临其境,听着当事人朱元璋跟读书人的爱恨情仇。
    nbsp两眼放光,要是能有一包炒瓜子就更妙了。
    nbsp比起根基尚浅的武将团体,那帮子树大根深的读书人,才是朱元璋头疼的对象。
    nbsp这些由乡绅、士绅组成的读书人团体,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nbsp正在不断挑逗朱元璋这个铁血帝王的神经。
    nbsp朱元璋长叹一声后,说道:“咱不是需要这帮读书人当官,而是必须要任用这帮读书人,才能治理这个天下。”
    nbsp这是个很矛盾的问题,朱樉从书案旁边的小柜子里。
    nbsp拿出一个三角形的积木,分成四块,说道:“这玩意叫金字塔,塔尖上面叫皇帝,最下面的底座叫百姓。”
    nbsp“而连接中间的这两块大的叫乡绅,小的叫士大夫。”
    nbsp“他们统称为一个群体叫读书人。”
    nbsp朱樉将四块积木搭建起来,组合在了一起放在茶几上。
    nbsp“现在这个金字塔就叫做大明。”
第223章 长谈(2)[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