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涔的错误:“阴阳两界一物两象”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然而,一些伪科学观点却依然试图混淆视听,干扰公众的科学思维。台湾大学前校长李嗣涔所提出的“阴阳两界的一物两象”等相关言论,便是典型的伪科学内容,充斥着毫无根据的臆想和迷信色彩,亟待我们以科学的视角进行剖析和反驳。
所谓“灵异现象”的科学审视
李嗣涔讲述的套房火灾后“死者影像残留”的案例,乍听之下充满神秘色彩,但从科学角度分析,却漏洞百出。在科学的认知体系里,人在死亡后,身体的生命活动终止,意识也随之消散,不可能留下所谓“卷曲在那里的像”。这种说法与我们现有的生物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背道而驰。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产物。当人体死亡,大脑细胞停止代谢,神经活动也随之停止,意识便失去了产生和维持的生理基础。现代神经科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已经揭示了大脑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和电化学反应与意识、记忆、感知等心理活动的紧密联系。没有了活跃的大脑神经活动,就不可能存在能够被“看到”的意识残留影像。
从物理学角度而言,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而人死亡后,身体逐渐分解,不存在能够持续反射特定光线,从而形成稳定影像供人观察的机制。此外,关于“哪怕房子都拆了,都重新盖了,它还在那里”的说法,更是违背了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在物理和化学变化中遵循守恒原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死去之人的影像可以脱离物质基础,独立存在于时空之中。
李嗣涔提到的“超度”能带走残留影像的说法,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行为。在科学领域,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超度”这种超自然行为的有效性。“超度”往往是一种宗教仪式,更多地存在于文化和信仰的范畴,其作用主要是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而并非对客观世界产生实际的、可被科学验证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任何现象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逻辑推理和同行评议,而“超度带走残留影像”的说法从未在科学的检验下得到证实。
关于“虚数时空与实数时空”的科学剖析
李嗣涔关于“虚数时空的物体跟能量在实数时空之间会产生初识的现象”以及“通灵的特异功能人士可以操纵相位干扰物质世界实数的物质”的言论,同样是对科学概念的滥用和歪曲。
在数学和物理学中,虚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在复数的表达中与实数共同构成了复数体系。虚数在某些物理模型中有着特定的应用,比如在交流电路分析、量子力学等领域,它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决物理问题而引入的数学工具。但虚数并不对应一个可以直接观测到的、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类似的“虚数时空”。将虚数概念无端扩展到所谓的“虚数时空”,并声称其中的物体和能量会与我们所处的现实(实数)时空产生神秘的相互作用,这完全是对科学概念的错误解读和随意发挥。
至于“相位”,它在物理学中确实是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描述波动现象,如电磁波、机械波等。在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决定了电路的功率因数等重要参数。然而,相位只是描述波动性质的一个数学量,它并不具备李嗣涔所描述的那种可以被“通灵特异功能人士”随意操纵,进而干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属性。所谓“通灵人士操纵相位干扰物质世界”的说法,在科学的实验和理论框架内没有任何依据。科学研究依赖于实证和可重复性,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经过科学验证的实验能够证明存在这样的特异功能和超自然现象。
科学研究方法与伪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研究遵循着一套严谨的方法和流程。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得出结论。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同行的严格评审和重复验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在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从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到引力波的探测,这些实验和观测结果都不断地支持和完善了相对论,使其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
而伪科学往往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像李嗣涔的这些言论,既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实验验证,也没有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主观臆想、传闻和迷信观念。伪科学常常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恐惧心理,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一些耸人听闻的观点,误导公众的认知。它们的存在不仅阻碍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引发公众的恐慌、误导人们的行为决策等。
历史上伪科学案例的启示
回顾历史,有许多曾经被视为“科学突破”的观点,最终被证明是伪科学。例如,19世纪盛行的“颅相学”,认为人的性格、智力等特征可以通过颅骨的形状和凸起部位来判断。这一理论在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但随着科学的发展,
李嗣涔的错误:“阴阳两界一物两象”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