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方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方法。例如,传统中医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时,虽然能从整体上调理身体机能,但在起效速度等方面可能稍显逊色;而西药在针对性治疗某些症状时,效果迅速,但可能存在副作用等问题。将中药有效组分提取并合理组方后,与西药结合使用,就有可能取长补短,既提高治疗效果,又减少不良反应。
韩济生院士对针灸镇痛治病机制的研究,也是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典范。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其中的具体生理机制一直缺乏现代科学的解释。韩济生院士从西医神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神经系统受到针刺响应后分泌内啡肽等激素物质的过程。他发现,当对穴位进行针刺时,人体会分泌脑啡肽、内啡肽以及强啡肽等神经肽,这些物质能够起到镇痛作用
。低频电脉刺激穴位时,可引起它的缓慢释放;高频刺激时,则会强烈释放,这也为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疗效”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这一原理,韩济生院士制作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仪(HANS)”,将针灸的传统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针灸的应用更加便捷和广泛。比如在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中,通过针灸刺激患者分泌脑啡肽等镇痛物质,可使他们减少对杜冷丁等麻醉药品的依赖,用药量降低一半。这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价值,也展示了西医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为中西医结合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局面。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在其他医学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在肿瘤治疗方面,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在直接对抗肿瘤细胞方面效果显着,但同时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而中医通过扶正祛邪、调理气血等方法,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肿瘤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生存期得到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例如,在手术后配合中药调理,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在放化疗期间,服用中药能减轻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
。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西医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病情,但对于疾病的整体预防和康复,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节以及运动养生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调理身体机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促进患者康复。比如,中医的食疗方对于高血脂、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潜力巨大,根源在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恰好形成互补。中医强调人体自身的调节和平衡,擅长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进行养生保健;西医则以精准的诊断技术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见长,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治疗方面效果突出。将两者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比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对于习惯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理论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在教育体系中,中医和西医的教育相对独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局限性,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加强中西医结合课程的设置,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发展,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在政策上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洪林研究员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张伯礼团队的中药组分库项目以及韩济生院士对针灸机制的研究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传统中医理论去伪存真、去其糟粕,挖掘中医宝库做出了示范,也为推动落实中西医结合科学道路政策导向做出了贡献。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西医结合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必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喜欢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请大家收藏:
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方向[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