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国粮食》的书评[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好”?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人类,那么就不存在以人类的视觉角度来衡量事物的优劣。你之所以可以判断事物的“好”与“坏”,是因为你活在世上,你可以通过对比体察到这种事物对自己是有利多一点还是弊端多一点。很显然,如果一种事物对你有利,则就是“好”。

    仅仅以我们人类社会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穿、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工业和农业产品,不管是化学工业的还是有机的,其实本质上都是人工技术改造或者人工进化的产物,你在一生中接触到的所有的一切可以被你使用的,几乎没有一个是来自于纯天然的。包括我们吃的所有说的主粮,比如说五谷(稻、黍、稷、麦、菽)等等,全部都是通过漫长人工培育和改造的结果,而且是经历了人类长达几千年乃至于上万年的不懈努力改造。没有任何一个已知的粮食是某些人想象中所谓的“纯天然的东西”。

    餐桌上纯天然、一成不变的粮食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养殖场的动物,也是多次杂交培育的产物。还有江河湖泊里面的所有水产品,其实它们无一例外都经历了天然转基因历程。

    我们就随便走进一家花鸟市场,看看花、鱼、鸟、花卉,从猫狗这些宠物,再看看那些盆景,其实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像什么雪纳瑞犬、边牧、金毛、泰迪等等等等一些犬类,还有一些鸟类都是人工改造的,如果不是人工改造的,这些动物都是没人要的。包括那些在家里院子里、阳台上摆放的盆景,一些绿色的观赏性植物,所有的多肉植物,还有什么铁线松,只要是造型外观稍微漂亮点儿的,没有一个不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自然)与人工的优劣,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大自然界倒是有一些纯天然的景观。但是这些纯天然的景观,也许它们很有一些艺术上的美感,或者构造得非常精妙,但是他们并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只能做一些观赏用途。对于人类来说,要生存得更好,就必须利用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还得投入人类自己的智慧、力量对自然界进行一番改造。人类并不是说一定要彻底征服自然,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劲头和勇气的话,人类就会作茧自缚、坐以待毙。人类实际上是和自然界处于一种竞争、利用的关系,所谓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其实并不存在。自然界和生态系统并不是为了让人类舒适的生存而天然地存在于那里,只不过是这种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恰好勉强满足人类的生存,但是又无时无刻不在摧残人类。人类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几率,就得想方设法征服自然界,更好的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只能说,我们人类要合理的利用能源,尽可能的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的浪费,寻找自然界生态系统可以接受改造的底线。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汲取自然界的能源。就像一个储水的湖泊,你得等它蓄满了水再“有计划”的开发利用,要“细水长流”。但你保护湖泊,并不是为了把它永远当成一个观赏的东西。

    谈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思维,即取舍思维。按照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想法,人类就不应该开发自然,就得一辈子不用电,汽车也不要开。但是对任何事物的判断,都应该有一个取舍的思维在里面。我曾经说过:

    “懂得“取舍”的人,他们的智力和情商水平显然要远远高出一筹,他们清晰地认知到一个事实,就是世界是复杂的,没有什么是简洁又完美的。也就是说,某一项事物可能带来正负两面的效应。在这时候,是仅仅盯着负面效应所以坚决去消灭这个事物,还是在心里权衡利弊,做出精确的计算,然后寻求一条发展之路?如果是后者,你就是懂得了取舍之道。

    再比如,一些环保主义分子特别痛恨工业化。他们认为,是人类的工业化活动提升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造成了全球气温的变暖。在他们的蓝图里面

    必须将所有的工业活动都停掉,然后大家回到1万年前那种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土地里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的“纯天然”时代。他们就是不懂得取舍之道。

    中科院还有一个卖有机农产品的博士,鼓吹所谓的“六不用”,即不用任何的化肥、农药、地膜,除草仅仅依靠手,但是那个仅仅是做生意,与环保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环保主义分子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如果我们消灭掉工业活动,还能在地球上存活多少人?没有工业化,胰岛素疫苗就无法生产,一年得死多少人?

    虽然工业化确实给环境带来了一些污染,也可能将全球气温提升了一点,但是相对于工业化带给人类的巨大福利,我们宁愿选择工业化。即使允许环境被污染一些,容忍气温提升个1到2度,也总比彻底消灭工业化好。消除负面影响,得从长计议,而不是极端的一下子把所有的工厂都关掉。”

《大国粮食》的书评[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