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四十三章 灞桥柳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秦朝末年,时为沛公的汉高祖刘邦攻破咸阳城后,曾经屯兵霸上与项羽大军对峙,发生了鸿门宴的著名历史典故。
    西门庆与焦挺等人欣赏着灞水两岸的风土人情,一路前行,只见前方的灞水岸边出现了许多高大的垂杨柳树。树丛后,人影憧憧,远远地传来喧哗之声。
    “前方那柳树林里是甚么去处?”西门庆对跟在身边的玉石匠人问道。
    “大官人,那里就是
    是长安城东的灞桥镇,是有名的灞桥所在。过了灞桥向西,还有二十余里地就是长安城了。”
    那玉石匠人对东家西门庆恭敬地答道。
    哦!长安城的东门户灞桥到了么?
    西门庆快马加鞭,向柳树林冲了过去。他也想早一些目睹大名鼎鼎的灞桥的风采。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水上修了桥,故称“灞桥”。
    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长安城东边的各主要交通要道。汉代定都长安城后,在灞水上修建了一座木梁石柱墩桥。
    其后,汉代的灞桥年久失修,逐渐损毁。隋开皇三年,在原汉代灞桥址以南新修建了灞桥,故称其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植杨柳。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了驿站,凡长安城之人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李白曾在灞桥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岑参曾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
    刘禹锡曾唱道“征徒出灞?澹?厥咨巳绾巍薄
    李商隐也曾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歌吟咏,灞桥沾染上了伤离别的文化气息。日久天长之后,这长安城东的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桥”。
    古人折柳赠别,是大有深意的。因为“柳“和“留“为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折柳赠别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
    这灞桥不仅是寄托隋、唐文人们离别之情的文化载体,它也是长安城外的一处胜景。
    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垠。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柳风雪”的景观,这是著名的“关中景“之一。
    虽然现在是金秋时节,并无柳絮飞雪的景观,但从前的灞桥驿,现在的灞桥镇依然是一个商贾众多,行人如织的繁华所在。
    穿过柳树林,西门庆?∽胖谌似锫砝吹搅隋鼻耪蛏稀

第七百四十三章 灞桥柳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