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西洋侯郑和与大明航海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改籍,这是朕今日定下的规矩,谁也不能变。”
nbsp“陛下圣明。”
nbsp郑和这才在小宦官的搀扶下重新坐回椅子上。
nbsp“臣十多岁时就跟着太宗皇帝,说句僭越的话,臣也算是太宗皇帝的半个养子。”
nbsp郑和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缓缓说道:“臣生是太宗皇帝家奴,到死也是家奴,臣死后能葬在太宗皇帝的长陵边上,臣此生无憾了。”
nbsp他说到这里,双眼一闭,含笑而逝。
nbsp“郑和?郑和?”
nbsp朱高煦见郑和许久不说话,急忙关切的喊道。
nbsp小宦官伸手探了探郑和的鼻息,发现对方已经没有了呼吸。
nbsp于是,他当即退到一旁,跪地向朱高煦禀告道:“陛下,郑三宝他,他驾鹤西去了。”
nbsp“不,他没有死,郑和他还没有死!传太医,快传太医!”
nbsp朱高煦愤怒的咆孝道:“快传太医!”
nbsp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郑和寿数已尽,就算是太医来了也无济于事。
nbsp最终,朱高煦只能接受现实,就像当初他不得不接受皇后李瑶与襄武太子朱瞻域去世一样。
nbsp数日后,朱高煦命人把郑和葬入宝冢园,修郑和冢立于王景弘冢隔壁。
nbsp他又下旨追封郑和为西洋郡侯,王景弘为南洋郡侯。
nbsp与此同时,他命人将宝冢园内的凉亭拆除,在凉亭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祭祀用的厅堂,堂内供奉郑和与王景弘的灵位。
nbsp又数日后,朱高煦下诏颁布天下,诏令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那一天即六月初七为大明航海日。
nbsp并规定今后每年的航海日,大明皇帝都必须亲自前往宝冢园祭祀西洋侯郑和与南洋侯王景弘。
nbsp这道诏书的威力,不亚于当年他让张辅与朱能世镇孟甸、孟挝。
nbsp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大致上分为两种观点。
nbsp第一种观点认为,之前朱高煦让张玉、王真、张武、蹇义、夏原吉、姚广孝配享太宗皇帝庙庭,乃是不存在异议的事。
nbsp毕竟,这六人功绩摆在那里。
nbsp张玉之子张辅更是以军功搏了一个永镇孟甸省的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位,王真之子王通在乾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期间对极西瀚洲(西亚与中亚、南亚)作战期间搏了一个永镇恒罗斯城的世袭罔替的郡侯爵位。
nbsp即便张武无子爵除,但乾熙皇帝开恩,下令从张武亲族晚辈当中选一男丁过继到张武名下为其奉祀。
nbsp姚广孝也是如此,他的侄子被荫封为锦衣卫佥事,为其奉祀。
nbsp至于蹇义、夏原吉,其功绩福泽子孙数百年不在话下,蹇、夏两家已经注定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宦官世家,他们的子孙只要不犯下谋逆大罪,必然不会被杀。
nbsp可郑和、王景弘两个宦官,即便立有大功,追封为侯也就罢了,毕竟侯爵只是死后殊荣,但两人没有资格接受大明皇帝的祭祀。
nbsp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也没有哪个王朝的皇帝祭祀过宦官的。
nbsp所以,他们不能接受。
nbsp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以郑和、王景弘立下的功劳,是有资格被乾熙皇帝追封为侯的,甚至乾熙皇帝追封郑和为公他们也能接受。
nbsp这是因为郑和从海外带回来了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仙种,让太多的百姓得以活命。
nbsp虽然这些农作物都是传入大明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培育产量才得以大幅度提升。
nbsp但是,若没有郑和以不畏死亡的意志,迎风破浪,历经劫难,把这些农作物带回大明,大明又怎能安然渡过去年冬季到今年春节的雪灾寒冻?
nbsp因此,乾熙皇帝设立大明航海日,又规定以后航海日去祭祀郑和、王景弘,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nbsp大明皇帝不仅是感念郑和与王景弘的功绩,还代表了百姓对郑、王的感激怀念之情。
nbsp总之,朱高煦对于朝野上下的议论,并不在意。
nbsp他是穿越者,他知道设立大明航海日与祭祀郑和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所以他必须要做。
喜欢。
第四百一十章 西洋侯郑和与大明航海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