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桑镜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一 初试啼声 第三十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文心阁小说]https://m.wxgxs6.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伊藤茂右卫门继续问,“平日治何学?”,意思是平时读什么书啊?
    直秀心说,“听过没?”,直秀想说“、、”,但他怕伊藤先生追问他具T内容无法回答,他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平日研读兰学的。
    因为萨摩的隔代藩主岛津重豪(1745年—1833年)喜Ai兰学和重视教育,建立了藩校造士馆(1773年)、医学馆(1773年)、明时馆(1779年),明时馆开始是天文台和历法研究机构,后来成为兰学研究机构。所以萨摩藩士对兰学也不陌生。
    伊藤先生好生郁闷,你一个兰学学生到我一个yAn明学者这里拜访,你是个傻子吧?但有小楠先生的介绍信,也不好发作,只好问“汝yu何为?”,你有啥目的啊,想g啥?
    “我通过学习,写了两本书和,江川坦庵说写的不错。朱子说格物致知,yAn明先生说随物而格,那么我是否是走在学习的正道上呢?”
    直秀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简单回答“小术而已”就可以,但其实不太好回答,为什么呢?
    因为儒学者一直推崇三代而治,推崇礼治、德治、仁治,推崇仁、义、忠、孝四种美德,认为只要大家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好,会天下大治。可人在自然面前往往是渺小的,天灾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所以难免有人怀疑,光靠儒学能行么?
    儒学后来有了天人感应的说法,把儒学中的道德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但天人感应只是解释了b较大的自然现象,那水往低处流、火能加热食物这些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怎么解释?自然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儒朱熹提出理气论,解释说“理是事物的规律,气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统一的产物”。朱子学认为儒学的大道就是理,还提出“存天理,灭rEnyU”的说法——按朱子学的说法“yu”就是是不符合天理的想法,在如何学习上,朱子学提出的方法穷理致知、反躬践实和居敬。格物致知就是朱子学的观点,这样儒学就把自然界的万物和人联系起来。
    后来大儒王yAn明“发明朱子未尽之意”,继承陆九渊的“明心见X”、“心即是理”,创立了yAn明心学,也称“陆王心学”。
    yAn明心说提出“心即是理”,指的是理和心之间密不可分。在学习方法上,提出知行合一,也赞同格物致知。
    从大范围讲朱子学、yAn明心学都是儒学,都推崇礼治、德治、仁治和儒家四美德。那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直秀支持的观点是:
    朱子学认为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所以知和理相遇,就会格物致知,逐渐使知靠近天理。而在致知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儒学先贤,他们做到了“物格知至”,儒学的各种经典记载了这些最靠近天理的“良知”。
    yAn明心学认为人的思想也是天下之物,既然“天下之物,莫不有理”,那么人的思想也包含“理”,所以研究自身的思想也能使知靠近天理,也就是他把“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中朱子学的“知”又分成了“心”和“理”两部分,“心”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思维活动,把“心”也看成“天下之物”,所以认为研究“心”也能致知,那么每个人都有“心”都有思维活动都可以自我研究,于是得出结论“人人可以做圣人”。
    “心学”肯定了个人的感X认识,认为个人的感X认识是良知——其实心学是认为有可能是良知,但心学弟子哪里管那么多,就自己把自己的认知定义为良知。我说的也是良知,反正朱子学也承认天理是最高的、遥不可及的,那你的良知和我的良知有啥区别?从儒学先贤的经典中你得来的理解就是肯定高于我从经典中得来的理解么?我心学弟子不但“格物致知”我还“随物而格”、“知行合一”,我还实践我还反思,你这朱子学的门徒天天看书看傻了,能有什么良知?因为心学鼓励个人思想,所以心学大为欢迎,广为流行。
    但朱子学也好,心学也好,良知都集中到道德建设和治政上。还是没解决“水往低处流、火能加热食物这些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怎么解释”的问题。朱子学和yAn明学都支持格物,怎么就不把自然科学也拉进儒学的范围呢?
    天保凶作中yAn明学者大盐平八郎起义檄文还是在说幕府没Ga0好礼治、德治、仁治,但扶桑人口数量在最近一百年不再增长,礼治、德治、仁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怎么就不能正视自然科学呢?最起码给个兰学也是良知的评价也好啊?直秀对此一直很不满意。
    所以直秀问伊藤先生“我通过学习,写了两本书和,江川坦庵说写的不错。朱子说格物致知,yAn明先生说随物而格,那么我是否是走在学习的正道上呢?”这句话就是问“我农学学的不错,你心学学者怎么看待我这种学者?”
    这和直秀问小楠先生的问题一样,当时直秀问的是“兰学也是研究万物之理的,那么朱子儒学承认兰学的学术地位么?”
    小楠先生当时耍滑头搁置个这个问题,但小楠先生是儒学的特例,他是实用主义者,对兰学不反对也不明显表示支持,未来他提出“大凡以利及人,即是仁之用”,变向承认了兰学。
    直秀今天被奚落了半天——其实伊藤先生真没奚落他,只是伊藤先生认为儒学重要,多问了几个儒学的问题而已,直秀回答不上来觉得丢了面子,有点恼火,直秀觉得我学兰学怎么了,我兰学学的好能帮助很多人,你觉得我没学问,你心学是研究心致良知,我研究农学致良知,你凭啥看不起我?
    所以直秀问伊藤先生“我通过学习,写了两本书和,江川坦庵说写的不错。朱子说格物致知,yAn明先生说随物而格,那么我是否是走在学习的正道上呢?”
    伊藤先生大怒,觉得受到了冒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一挥手,就让仆人把直秀他们赶出门外。
    伊藤先生的回答是中孔子的话,意思是“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你直秀兰学学的再好也落不到好下场!
    直秀出门被冷风一吹,才清醒过来,自己又不是万人迷,那能人人都喜欢自己。何况自己拜访的是yAn明学者,人家问几句儒学知识是本分,又没问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啥意思,这挺够意思的了。
    伊藤先生问自己g嘛来的,自己错误理解cHeNrEn家看不起自己,结果反问了一句,被人赶出来,真是失言失策。
    直秀拍了拍脑门,过于着急了,养气功夫不到家,伊藤先生问自己g嘛来的,如果回答“自己知道学问不行,希望伊藤先生推荐几本书”,这不就拉上关系了么?之后天天跑来向伊藤先生请教学问,到时不就顺利认识大久保正助和西乡隆永了么?自己这一冲动,不知会对未来会发生什么影响?

卷一 初试啼声 第三十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